Philo1
哲 学 思 考

 

突 破 决 定 论 的 架 构
                           
                                  
王  延  廷页

摘要:本文以辨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为基础,溶入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某些思想,结合
现代物理学的进展,提出了“内涵──外延”的系统模式;指出宇宙发展的源动力在于
无限处的自指,宇宙发展的绝对规律是有序化;试图通过这种新的宇宙观,突破长期以
来普遍存在于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思想中的决定论的框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
提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势在必行。

关键词:决定论     系统模式     无限     自指     绝对规律     有序化

一.决定论的局限

	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决定论以线性的数学模型为基础,构造出了一幅简单因果关
系链的完全决定论的宇宙图象。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西方自然哲学思想先天地囿于决定论
的框架之中。虽然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分形等学说的创立使对宇宙的描述有了突
破性的进展,但是在种种描述与各门具体学科中,由传统的分析方法导致的形而上学和
机械的决定论仍深入骨髓。
	早期经典决定论关于宇宙演化的终极是这样描述的:"由于天体的连续不断地碰在
一起,一切现存的机械运动都变为热,而且这种热将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因此尽管有
一切‘力的不灭',一切运动还是会完全停下来。" ([1],p.22)根据热
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宇宙中也得到几乎相同的结论。“假如说宇宙真是一个有限的有序
量,而且是在不可逆转地向着无序变化,最后达到热力学平衡,那么,就可以立即得出
两个很重要的推论。推论一是,宇宙最终将会死去,消沉在它自己的熵里。这个推理,
物理学家们称之为宇宙的'热死'。推论二是,宇宙不可能已有无限的过去,假如真有,那
么宇宙就会在无限远的时间以前早就达到了最终的平衡状态。”([2],p.12)这些推论显
然不符合自然辩证法 "运动是绝对的" 断言。另一个观点是牛顿的 "上帝是第一推动力",
笔者没有简单地断言牛顿的“上帝”是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但至少上帝第一推动的说
法不能算是对宇宙起源的科学的解释。这两种错误观点都是对运动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
识。究竟什么是运动的原因呢?
	经典决定论的局限与片面在于用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事物还原成简单的事物而没
有能有效地用综合的方法把简单的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没有考虑“整体大于各部份
的简单和”所多出来的部份。以经典力学为核心的经典科学体系将宇宙的一切运动简化
为简单的因果链的迭加,自然得出整体等于各部份的简单和的结论。现代的系统科学、
混沌学等就是针对这一局限而引入了系统整体与非线性的观点。然而从更高层次的方法
论来考察这些理论运用的分析手段和方法,以及它们对宇宙及运动所进行的描述,仍能
感觉到形而上学的存在。系统论把整体性能描述为由各部份的关系所产生。 "如果我们知
道了一个系统所包含的所有组成部份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那么就可能从组成部份
的行为推导出这个系统的行为。"([3],p.51)那么从主观角度说, 如果我们知道了整个系
统各部份的结构与功能,并且知道了组成整体的关系表达式(无论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
), 就能知道整体的结构和功能了。 从客观角度说, 整个宇宙系统亦无非是由最简单的结构
体逐级复合成的一个小系统结合成大系统的金字塔。这无非是把经典决定论中的结合关
系由线性换成了非线性。非线性的组合可以看作是组成系统的确定的要素之一。无论非
线性能产生多少与线性迥异的性质,整个世界仍是决定论的。按照拉普拉斯的说法: "能有
这样的智能, 它能把宇宙中最大的天体与最小的原子包容于一个公式之内; 对于这条公
式
来说,没有任何不确定的东西。未来与过去一样,它都可以算得一清二楚”。([4],
p.19)
	引发混沌学的诱因之一,气象学中的不确定性被解释为“对于小块地区的气候-对
于全球的气候来说,小气候可以意味着暴风雨与冰雹袭击-任何预报迅速失真,误差与不确
定性成倍增长着, 通过一系列湍流式的链锁反应,串级向上,本是来自微细的事件, 经过曲
折的历程形成了在地球几大洲上空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4],p.27),而导致不
确定性的原因被认为是由于不能精确测定同一时刻全世界所有地区的气象。在对混沌现
象的观察与描述中, 也充满了非决定性是来自于初始条件未能完全精确界定的思想。这并
不能形成对前述拉普拉斯的说法的反驳,其逆否命题倒成为支持拉氏说法的论据。
	可以说, 系统论与混沌学为我们从哲学观点上跳出经典决定论的局限性提供了强有
力的方法论工具和新的思维方向, 但是经典决定论的还原分析方法仍然约束着现有思想体
系,阻碍了新的宇宙观的形成。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三大定律从原则上阐明了物
质运动的本质。以此为基础考察上述局限,可以发现症结在于还原论与分析方法中的形
而上的思维方式。如果使用形而下的思维方式考察宇宙,就会有全新的认识。

二、 "内涵-外延" 的系统模式

	每一种概念有其内涵和外延,这是对主观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性质的规定。客
观世界中的每一种物质也都有“内”和“外”两种本质上的规定性。在此将主观的“概
念”这一概念推广到客观世界,用以考察客观事物,用内涵和外延表述“内”和“外”
两种客观物质的本质规定,则每一种客观的规定性都有其内涵和外延,(为了从更普遍
的高度考察,在此把普通概念中的“物质”称为“规定性”,要论及其内部结构时称为
“系统”)。表1列出了几种规定性的内涵和外延。

表1   几种规定性的内涵和外延

  内 涵   自然科学     结 构       物 质     质 量    运 动     载 体     肉 体
  外 延     哲 学      功 能       意 识     能 量    时 空     信 息     灵 魂

	以上几组内涵和外延所反映的都是“宇宙本体”这一规定性的内涵或者外延的规
定性,而表1中内涵和外延的区分也是“宇宙本体”这一内涵的外延。由此可见,“宇宙
本体”这一规定性从不同角度考察,又有着不同的规定性。而宇宙本身从时间的一维性
来说,是变动不居、不可重复的,考察角度因而无限,“宇宙本体”的规定性也就无限。
实际的有限系统都是从“宇宙本体”派生而来,相互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因而也有着
近乎无限的规定性。系统之间通过外延进行普遍联系,系统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相互作用,
系统之间通过外延相互作用,考察一个系统时将其它所有系统都统称为环境,则系统对
特定的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外延,环境不同则外延不同,内涵也不同(这种不同并非主观
上价值取向所造成,是系统固有的客观的表现), 因此考察一个系统时企图将它从环境
中孤立出来,对它进行彻底地考察是不可能的。只有把系统放在环境中, 并且明确考察的
目的, 从而从无限的规定性中抽取出对考察有意义的一组规定性进行考察, 才能得出相对
于考察而言有意义的结论。这一主观考察的结果是不完备的,与客观实在之间必定存在
着差异, 这就是认识的相对性。
	规定性的内涵和外延不仅是为了思维的便利而进行的一种概念性的归类。它是客
观物质的本质属性。正如一个实体有一定的结构, 就一定具备一定的功能,内涵和外延正
是对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抽象。运动本质上是指规定性通过外延进行相互作用及这种作
用的表现,运动的绝对性(这一点在宇宙的无限性中加以证明)导致了内涵和外延的客
观性。物理学中的明显例证就是德布罗意的一切物理概念上的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一个物
质以粒子的方式存在,就必定具备波动性质。这里粒子是物质的内涵,波动是物质的外延。
	一个客观的系统从“系统”这一规定性来考察它, 有“内涵”这一内涵和“外延”
这一外延。这个系统又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然而在此不是形而上地寻找子系统如
何通过外延的相互作用(线性的或非线性的)构成系统的内涵, 而是首先明确主观考察的目
的,依此目的确定观察参考系, 抽象出该系统与环境作用时的外延, 再来研究决定外延的内
涵。子系统在构成系统的内涵时, 又表现出外延, 在确定了各个子系统的外延后, 又可以研
究各个子系统的内涵。这种由上自下递归的方式,可称之为 "内涵-外延" 的系统模式。

	在上述模式中, 有几个问题需要阐明以使其自洽:

	1. 整个宇宙就是在无穷的规定性方面的系统链。然而这种系统链并非线性地从两
端伸展到无限。若从物理学的角度考察宇宙的构成,可以发现宇观上伸展到了宇宙的无
限, 微观上伸展到了物质结构的无限可分。宇观上的无限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经证明
宇宙实际上是有限无界的, 微观上粒子物理学家提出了 "靴袢" 假设:“可能存在既是基本的
又是复合的一个物质层次, ......在这个层次上基本粒子确实是复合的。但是它们赖以组成
的东西是更多的完全同类的粒子。”([5],p.192)如果以“内涵-外延”的系统模式分析
宇观的有限无界和微观的“靴袢”假设,可以进一步对一切 "无限" 的概念进行统一的解
释,最终也会发现宇宙在宇观和微观上实际是相通的,整个宇宙从系统构成的角度考察
就象一幅全息照片。
	考察 "内涵-外延" 的系统模式,可以发现外延与环境是矛盾统一体,外延总是相对于
环境而言,依赖于环境的存在而存在,系统的外延总是作用于其它系统。换言之,系统
的外延依赖于其它系统而存在。但这只是在有限的情形下。当一个系统事实上没有了可
参照的环境时(除了宇宙本体,这种情况都是由于考察的角度所引起的),该系统就存
在着无限。此时系统的外延仍然存在,但无法作用于其它系统, 而只能作用于自身的内涵。
此时出现了系统的自指( 即 "靴袢" ) 现象。由于外延自指, 必定出现相对于本外延的作用规
律而言的矛盾。宇宙本体的无限抽象而言是 "系统的复合" 的极限的问题。因为时空只在
我们所处的宇宙中有意义,而我们目前所有的一切(包括规定、性质、规律)都依赖于时空而
存在, 所以当把宇宙看作一个系统时,它的外延只能作用于自身的内涵。因此出现了 "有限
无界" 的奇怪现象。微观宇宙的无限抽象而言是 "系统的分解"的极限的问题。 "靴袢" 现象
的产生改变了经典物理学家曾经提出的 "世中有世" 和 "岩底" 模型([5],p.190-191)的机
械的无限观, 更加符合辨证原理。
	系统的自指现象不只用来解决无限的问题, 它还是宇宙运动的源动力。如上所述, 
自指产生矛盾(指客观存在的矛盾,而非主观的逻辑矛盾),而“矛盾是引起事物发展的
根源”([6],p.77)。从物理图象来说,宇宙的自指产生矛盾,矛盾产生了不平衡, 而不
平衡势必引起物质相互作用,即向平衡状态的运动。由于宇宙包容存在于时空中的一切
事物(甚至时空本身),因而宇宙的自指是绝对的。物质的运动是自指的外延, 所以运动
也是绝对的。由此可见, 宇宙运动的源动力并非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 而来自于宇宙本身。
	不对称性的增加对应着熵的减小, 由有限系统产生的熵增在无限处被抵消, 总的发
展方向仍是熵减(即有序化)。熵增是有限系统的运动的后果。换言之, 平衡(即较大的
熵)是不平衡(较小的熵)为了运动必须付出的代价, 它在有限系统中是不可避免的, 但
在无限处得到了补偿。恩格斯根据辨证唯物原理,对此早有预见:“放射到宇宙空间去
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某个时候自然研究的课题)转
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1],p.22)
如此,我们就能体会老子的天才直觉酝酿出的一段精辟论述: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玄牝
之门, 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7],p.2)

	2.一个有限系统的外延必须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 内涵是由构成它的子系统的外延
组合而成的。子系统在组合过程中, 由于规定的多样性, 不同的外延之间相互作用, 会产生
超越各独立的子系统的新外延。新产生的外延是单独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但又依赖于
所有的子系统而存在。系统的内涵中含有这种由于整体性而产生的外延, 因此比各子系统
的内涵的直接迭加更丰富。(各子系统的直接迭加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 实际系统中不
可能出现。) 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原理中 "整体大于部份和" 的著名论断。举一个最简单
的例子: 假设系统由A和B 两个子系统组成, 至少A的存在使得B占据A所处的位置成为不可
能。这一外延是单独的A和B所不可能具有的。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因而不仅有量的区别,
也有质的区别。系统的超越各子系统的外延能够反作用于各子系统, 使各子系统统一于系
统的总目的之下。
	一个有客观意义的系统必然有其目的性。系统的各种具有相关性的规定通过外延
相互作用, 构成系统状态的相空间。相空间上各种规定达到平衡状态的一个或一组点即为
系统的目的。系统的各种规定的外延必须通过环境表现出来, 所以系统的目的必须相对于
特定环境而言才有意义。当系统具有一组目的时, 环境的选择成为左右系统发展的关键。
系统处于目的吸引力量均衡处时, 就会表现出对环境条件的极端敏感。因为规定的无限多
样, 系统的目的也近乎无限。特定的目的总是与特定的观察参考系相联系。系统作为整体
有总的目的,在系统的演化中详细阐述。
	无限的系统由于自指产生的矛盾是有限的系统所不具备的,单从这一点无限的系
统就比构成它的有限的子系统丰富得多。因为外延作用于自身, 无限的系统的目的就是其
外延本身。宇宙系统的目的就是有序化, 一切物质运动, 甚至包括主观意识的运动, 都是无
形地为这一目的添砖加瓦。然而这一向有序运动的过程并非直白的,而是曲折隐含的。
不平衡,不对称,或曰有序,宇宙源于斯, 长于斯, 成于斯。

	3.系统的演化模式。系统的演化过程就是系统由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趋近的过程。
表现在相空间上, 就是由相空间的任意一点趋向于各种目的之一。然而系统永远不可能绝
对地到达某一目的而陷于死寂。导致系统永远运动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由于目的的近乎
无限, 当从某一个侧面观察系统到达了平衡态, 一般而言总会有另一个侧面远离了平衡态。
如果以系统的各个侧面的目的构成相空间, 则各个侧面的目的平衡态形成系统的总的目的。
然而这一总的目的是一种动态的妥协, 随着环境的变化, 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侧面也变化, 系
统的总目的也相应发生位移, 系统即由先前的妥协态趋近新的妥协。二是就某一个侧面的
目的而言, 虽然系统的趋势是趋近它, 但合目的的程度受环境的适合程度的制约。亦即目
的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动态的妥协。
	系统在趋近目的时, 系统在相空间上的运动造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内涵或(和)系统
内涵与环境之间通过外延的相互作用产生交换。这种交换使得系统内涵发生变化, 这种变
化使系统的目的侧面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并非线性可达。当这种变化没有造成待考察的
目的侧面的偏移, 可以说系统处于量变之中。反之,则说系统产生了质变。根据目的侧面
的偏移速度, 可以把质变分为渐变与突变两种类型。应当指出,二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系统的动态演化模式也许可以用现代混沌学的数学模型加以描述。
	
4. 主观考察的角度是人类所能认识的系统的组成部份。“客观世界”和“主观意识”是
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二者相互依赖于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着。“客观世界”总是相对
于一定的“主观意识”而言的,没有主观意识,也就无所谓客观世界,这是因为在人的
主观意识对 客观世界进行考察的时候,在主观意识的客观世界的极限处,存在着自指现
象,以至于在人类的思维空间架构范围内,讨论完全脱离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世界是
毫无意义的。大到整个宇宙系统是这样,小到每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中的客观系
统也是这样。所以在考察客观世界时(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理论和实验活动),一定不
能忽略或有意逃避“客观”地考察时的主观背景。当然,这种主观背景在大多数日常活
动中是普遍共识,不用画蛇添足地一再声明,但是讨论到某些形而上的问题时,肯定主
观考察在构成系统时的不可或缺性是至关重要的。

三、宇宙的构成及演化

	列宁给物质概念下了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8],p.128)在此以“内涵-外延”的系统模式对这个概念定义的外延加以阐述与
扩充。一般人的思维中的物质概念仍停留在 "有形物" 或 "实体" 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物质
概念上升到了 "客观实在" 阶段。([6],p.40)只要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物质。就是思维本
身, 当把它作为客体来考察时, 也是物质。物质是主观意识的对立面,然而物质又必须通
过人的主观意识才能被复写、摄影、反映。没有主观意识, 客观的物质对人而言是无意义
的。"内涵-外延" 的系统模式把宇宙的一切都看作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近乎无限的规定性。
每一种规定都有内涵和外延。从表1可以看出这种系统模式是包容一切客观实在的一切层
面, 而不仅限于实体。因此这里的系统等同于列宁的物质定义,可以看作是对物质定义的结
构化描述。系统之间通过外延相互作用, 一个系统的内涵可以是另一个系统的外延, 外延
也可以是另一个系统的内涵。系统的规定性及其内涵、外延是客观存在的, 但只有和观察
者的观察参考系联系起来对人而言才有实际意义。抽象而言, 从主观观察客观存在的角度
考察, 物质系统的外延必须通过与主观系统的外延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当我们观察自
身的思维存在, 亦即主观系统的外延作用于自身时, 就会出现自指现象, 产生矛盾, 主观系
统陷入无限。物质与主观的依赖性在量子世界的物理观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外延, 有运动就有时空。各种物质系统的运动必定会通过时空发
生联系。时空的度量又是与具体的观察参考系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相对论所阐述的内
容。相对论的时空观可以推广到主观意识的运动中, 而不应该在考察主观意识时, 仍机械
地以客观物质运动的时空来度量主观意识的运动。当然也不能以主观意识的运动的相对
性来否认客观物质运动的客观性与相对的主观无关性,而应该明确对某种运动的主观考
察的角度,分别采用不同的时空尺度。例如一对恋人隅隅细语时,要考察他们的体验就
必须在他们的主观意识的时空尺度中考察,而与此同时研究某单摆的振荡次数就应该用
牛顿力学的时空尺度。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p.12)其含义匪夷所思,
几千年来一直是文学家及哲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按照作者的理解, "道" 代表了抽象的宇
宙本体,“一”代表着客观实在的宇宙系统,“二”代表存在于一切物质系统中的对立
统一的两种内涵即“阴”和“阳”。“三”代表系统运作的规律, 即宇宙系统的外延。从
产生了宇宙系统开始,各种物质系统由于运动的绝对性被创造、派生出来, 并且向着有序
化的方向发展。 以同意以下关于宇宙起源的假设为前提:“尽管在实验室条件下, 物质和
反物质总是成双产生的,但在大爆炸的超高温条件下, 很可能可以多出一点点物质。
......10亿成对的质子和反质子彼此湮灭,留下了一个未配对的质子和一个孤立的电子。”
([2],p.32)可以推断出宇宙的初始创生阶段, 由于自指产生的不对称, 不仅出现了能量,
而且产生了构成实体的基本粒子。质子和电子之间引力的不平衡导致质子和电子相互吸
引以达到引力与斥力的平衡。这一达到平衡态的努力造成了物质结构的有序化-产生了氢
原子。氢原子之间又由于引力作用结合成氦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进一步产生了更重
的原子,原子结合成份子,分子构成星云, 星云构成星系。这些演化都是物质系统为了达到
引力平衡而进行的,一旦从不平衡状态达到了平衡状态,物质系统就发生质变,变得更
加有序。有序正是从混沌中产生的。导致有序化的原因-引力正是运动的绝对性的表现。
有序化标志着宇宙中的各物质子系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物质子系统的目的也相应变得
复杂。地球上的物质结构恰好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使得某些无机物构成的物质子系统
具有包括产生有机物在内的一组目的集。地球上的环境使得这些无机物系统向产生生命
体的方向演化。自然选择是在目的层面上进行的,而非在物质系统的基本结构上。虽然
从物质结构的排列组合的可能性来看,生命出现的几率小到可以忽略,但从目的层面来
看,生命的出现是有着很大必然性的。生命体的出现使物质系统的目的性有了质的飞跃。
生命体有着明确的维持自身生存的目的。有序化的进程进入了自举的阶段。生物体为了
维持自身生命的平衡, 并且进一步发展, 逐渐由单一结构发展为复杂结构,由各向同性发
展为分工不同的子系统。简单有机物演化为植物,植物演化为动物,每一次进化都使物
质系统产生了新的内涵。而人类的出现使物质系统产生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能够作用
于自身,产生自指现象,使物质系统的有序化在意识层面有了源动力。如今,人类的发
展组成了庞大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全球性的社会,其意义又超出了作为个体的人。然而
不能断言人类就是宇宙有序化进程中的先锋,谁也不能断言茫茫宇宙中就没有有序化程
度更高的物质系统存在。也许人类之于他们,正如动物之于人类。无怪乎老子叹曰: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7],p.2)

四、绝对规律-有序化

	规律分为主观规律与客观规律。主观规律是客观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换言
之, 主观规律是人的意识在与客观规律作用时的外延。主观规律与客观规律的的符合程度
取决于意识的有序程度。主观规律永远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因为人既是观察宇宙
系统的主体, 又是构成宇宙系统的子系统,同时位于不同层面的两重性中有自指过程,势
必产生无限。但是人只有通过主观规律,才能认识、把握客观规律,因为主观规律就是这种
认识、把握本身。
	客观规律是运动的外延。运动是物质的外延。宇宙本体是一个绝对的物质系统,
这是其自指所决定的。所以它的外延-宇宙的运动是绝对的。宇宙运动的规律-有序化因而
也是绝对的。至于这一“有序化”的确切定义,由于宇宙系统本身的自指和人类认识的
自指,是不能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方法加以完备描述的,这个“有序化”就是佛家的
“佛”,道家的“道”,“佛曰不可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不断地加深体会,
却不能用语言完备地表述,这也反映了认识的相对性。除此之外的一切有限的物质系统
都是相对的, 建立于其上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因而这些运动的规律也是相对的。规律随着
物质本体创生、消亡。有限的规律是相对的,从构成系统的子系统是不可能完全推知构
成系统以后的规律的。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宇宙并非决定论的。绝对规律从超出宇宙的
更大系统来看也许是相对规律。但是超出宇宙的一切都不具备在宇宙中所能理解的意义
了, 所以这一讨论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在宇宙中形形色色的规律,都是由“有序化”的绝
对规律派生而来,而这种派生是辨证的,隐喻的,曲折的,因此诸多规律呈现出复杂性,
多样性和相对性。
	人生的意义从“有序化”的绝对规律来考察,应该是提高自身有序化的程度。个
人的肉体存在及七情六欲都只在个人存活时具有相对的意义。能超越个人而在整个人类
的生存期内都具有意义的只有通过遗传积累的实体的有序化和历史积淀的意识的有序化。
实体的有序化可以通过生理学、解剖学的方法加以确定。审美意识是意识有序化的外延。
审美的品味反映了意识有序化的程度。审美品味并非狭义地指对艺术品的鉴赏品味, 而是
指对整个人生的一切方面的品味。人作为物质系统有多种多样的目的侧面,这些目的侧
面的妥协形成了人生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人的审美品味。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
的审美品味, 任何一个个体都只能从自己的审美品味出发对其它个体的审美品味作出评价
, 因而单在意识层面上审美品位是没有标准的。但是审美品位在更广泛的物质层面却有其
标准。这种标准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审美品位反映了意识有序化的程度, 而意识能够反作
用于肉体, 因而人体在生长过程中肉体的有序程度会在可以改变的范围内趋近于审美品位
确定的目的。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序程度越高的意识其生命力越强。当然这一断言的
意义是统计性质的。不能避免个别意识的取舍的不合理,及个别时期的开倒车。正象再
公正的法律也难免产生个别冤假错案, 高度文明的社会也有时会陷入野蛮的泥淖一样。 但
是有序程度高的个体即使被 "冤枉", 也在统计意义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不断提高自身的
审美品味, 也许就是人对宇宙发展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

五、小结

	宇宙中的平衡是宇宙发展的手段而非目的。迄今为止的自然科学绝大部份是针对
平衡研究的成果,关于非平衡的研究刚刚兴起。对自然界的研究的最新进展已经把主观
因素拉入了科学观测之中。要想对宇宙有深层次的了解,对人的研究更是不可或缺。自
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势在必行。哲学作为研究物质(系统)总的规律的科学,要时
刻吸收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更要时刻明确自身对物质(系统)进行主观考察的角
度,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对物质的分析后,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新的高度重新综合起
来。只有突破了决定论的架构,才能彻底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更能动地认识宇宙
的本质。

初稿:1996年12月18日
修改:1997年12月18日

参 考 文 献
[1]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于光远等译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
[2] 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徐培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3] 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 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魏宏森等译,清华大学
出版社,1987年。
[4] 卢侃、孙建华编译:《混沌学传奇》,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
[5] H*R*佩格斯:《宇宙密码》,朱栋培、陈宏芳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88年。
[6] 孙显元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教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0年。
[7] 《老子*庄子*列子》,张震点校,《老子》篇,岳麓书社,1994年。
[8]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