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 加 哥 聚 会

罗 鸿

Oct.2000

 

1.

    从北京回到学校之后就一直寻思着找个机会去趟芝加哥。一是兔子今年夏天转学到芝城后,大家还没有聚过;二来也是向驻芝加哥的904分舵汇报一下这次回国后的所见所闻(重点是介绍北京众弟兄的情况)。

    好不容易盼到学校放秋假,可以有几天喘息的时间,于是便收拾好行囊准备这次芝城之行。背景知识: 904芝加哥分舵成立于1999年夏天,其时先有祥子及王菁毕业后落户于芝城,后有巧儿(兔子老婆)来美就读于芝加哥一所大学。而我的学校虽不在芝加哥但也相去不远,所以也被划为势力范围。

    分舵成立一年以来发展迅速,开展活动若干次,期间更于1999年圣诞,由祥子与我作代表访问了904波士顿分舵,途中看望并慰问了当时在Rochester的鬼子六夫妇,随后又取道纽约与904驻纽约特派员掌门夫妇会晤,最后作客于Princeton的平原家。

    今年入夏以来,随着兔子这个904重量级人物的加盟,相信芝加哥分舵将会发展得愈加壮大。另外,904编外成员小万(我在高能所时的roomate,北京的哥们都很熟的)今年夏天也从新泽西转入费米Lab(和王菁一个单位),现为芝加哥分舵列席人员,列席分舵的各种活动。到目前为止,904芝加哥分舵现有成员如下: 成员,祥子,兔子,王菁,老罗。家属:李蔷,巧儿,Vibhat(王菁老公,现工作于华盛顿,曾参加过好几次活动。) 列席人员:小万

 

2.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我乘坐的由South Bend开往Chicago的火车缓缓开动。与其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相比,美国的铁路网却很不发达,且大部份客运网集中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围,主要是为了方便住在郊区的Town里并在大城市上班的人员上下班之用。我所乘坐的这趟火车是由South Shore公司运营的,这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私人铁路运营公司,据说也是全美为数不多的几家大的私人铁路公司之一。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是,以其相对低廉的票价及不高的乘客率,它是如何维持其盈率并维持到现在的。

    这是一部只有两节车厢的电气火车,尽管如此,由于乘客很少车厢里还是显得十分空荡。我几乎是半躺在一个可以坐三个人的座位上,惬意地舒展着双腿,翻阅着一本刚借到的王小波写的随笔(我十分喜欢 王小波的作品,他的文字幽默,理性,充满智慧)。我的举动引起了我旁边一个美国少年的好奇,他问我这是什么文字,当被告知是中文时,他几乎是用敬佩的眼神看着我且对我说:“you can read that?”。我意识到,这种敬意也包含着一般美国人对中国及中文的无知。我告诉他,我可以很流利的阅读中文因为我是一个中国学生, 同时我还跟他讲,中文是一门很优美的语言就象英文一样,中国有很多出色的作家以及作品,而我手上这一本就是其中之一。回想起他当时将信将疑的神色,我现在直后悔为什么当时忘了跟他讲今年刚颁布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是一位中文作家。嘿嘿,不管怎么样,还是很得意于自己的爱国觉悟的。

        Kao, 怎么写着写着,发现自己要写成长篇了//hehe,到现在还没有进入正题。不过这次去芝城有有很多趣事,也有很多感受。反正我这一个星期放假,所以众位客官,就让我慢慢道来。嘿嘿,就怕众兄弟没有耐心哟。//grin.

3.

    中西部芝加哥这一带的纬度和北京差不多,因而四季的温差也很类似,只不过由于靠近五大湖,所以要比北京湿润一些。 正如北京的金秋让人难以忘怀一样,这里最美的季节也是秋天。透过车窗,最常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无处不在的枫树林。枫叶在这个孕育成熟的季节中被渲染得色彩斑斓,那一串串的,或红得像是要滴出血来的,或金黄得刺人双眼的枫叶,远远望去就象是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连绵不绝直到蓝天的尽头。正如落日之美一样,这种叶落之前的绝美,辉煌给人一种凄艳之感。

    列车穿行在中西部平坦的大地上,这一地区是美国的粮仓,而坐落在这一片的几个州,如印第安那,密西根,伊利诺伊等都是美国重要的农业大州。出国之前,曾听别人戏言,说这几个州的大学都是玉米地里的大学。等来到之后,发现此言果然不假:出了downtown,玉米地真是随处可见。不过心中也挺纳闷,美国人的主食又不是玉米,干吗弄这么多玉米地?列车不时驶过大片大片的农业区,在一望无垠的田地中间,会时而出现一座占地很大的(主要是yard)漂亮的房子,yard 里停放着家庭用车以及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这大概就是这一大片农场的主人家吧。美国的农民真是很幸福:这里有得天独候的自然环境(肥沃广阔的耕地, 宜人的气候);适中的人口;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回想起在国内到过的农村,对比起来,中国的农民真是太苦了。农业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它不光供人民以食物,更重要的是给其他行业提供原始的资金,生产的 原料,以及就业的人口。美国正是这样,从一个农业大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强盛呢?

    这些感慨是当时在列车上因所见而发的,遂补记于此。在写下以上这些文字时,心里很犹豫也很羞愧: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还未丧失良知的一介庸人 罢了,平时昏昏噩噩只计较个人得失,在真遇到有所触动时,便只会发发 感慨而已。 记得在科大放假回家坐火车时,有人会问起自己是哪个学校的,便自豪地告 知是科大,于是便会有“哇!那你们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啊!”等赞美之辞回馈而来。当时觉得洋洋得意,荣耀不已。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这不只是赞美之辞,这是对我们这些所谓“天之骄子”的一种期望,这也不是个人的期望,这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如今,“栋梁”这个称谓,我不敢再去奢望,只希望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变成当身心已是“朽木” 时,还混然不知。

4.

    列车停靠站的频度开始不断增加,我知道前方不远就是芝加哥了。此时窗外的景致已不再是一派田园风光,而变成了一排排的房舍,趴在路边的汽车,及纵横交错的街道。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就是最靠近芝加哥市区的几个小town了。

    随着上下列车人的不断增多,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这些town上下车的旅客几乎全是黑人或墨西哥人等有色人种。当我再细细打量窗外这些小镇时,才惊异于这些小镇的破败不堪:肮脏的街道;破旧的汽车;拥挤低矮的house;很多house的屋前屋后没有草坪(或就是有也是杂草丛生,很长时间没有经过修剪);以

及街头巷尾不时晃动的穿戴得象嬉皮士一样的黑人青年。这于我看到过的一些整洁,优雅的白人社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实,这就是美国种族隔阂的现状。表面上,美国的法律文字禁止种族歧视,宣扬人人平等。但在实际生活中,你却能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隔阂及不平等存在于其中。当然,作为个体,不同种族的人都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及才智,进入美国所谓的上流社会,并赢得别人的尊重,尽管他们付出艰辛劳动的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从种族这个群体上来看,歧视及隔阂的确存在其间。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其本科生中黑人的比例极低。我曾经做TA所带的本科生实验课班上,那廖廖无几的几个黑人学生总是显得很沉默及不合群。另外,在这里我认识几个大家公认为老实的中国学生,他们的车就被一群白人坏小子用刀子及油漆刻上“get out to China”等侮辱性的标语... 我想,这就是美国的现状。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种族平等,人类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5.

    经过将近两个半小时的行程,列车终于停靠在位于芝加哥市区的Randolph St. 终点站。下车之前捏了捏背包,才突然想起忘记带上麻将,心中懊恼不已。幸好这次回国替祥子买的四国大战棋并没有落下。心想,这次聚会可以发展几位女士进“剁协”了。

    由于要到Union Station去换乘Metro(类似于国内的地铁)到祥子家,我随着滚滚的人流走出了车站。记忆中Union Station离这还有十几个block之远,于是在辨别好方向之后,我漫步在芝城这最繁华的街区上。Lake Avenue 是一条分隔市区与湖滨区的大街,从街的一侧极目远望,可以看 见湖滨的草坪及倘徉在湖滨步行街上的游人,再往远看则是碧蓝的一望无际的 Michigan湖及湖中的点点白帆。我曾经与老婆于去年冬季的一个薄暮时分,在座落于湖滨的自然博物馆附近留连往返,那是一处欣赏芝加哥市区雄伟建筑及 湖景的绝佳之处。当时那在暮色苍茫中刺向苍穹的sears大厦,那如宫殿饰灯般美仑美央的霓虹,那如滚滚钢水般向前涌动的车灯,以及那似乎要融入深蓝 色天幕的Michigan湖,至今仍让我不能忘怀。大街的另一侧则是如纽约曼哈顿区般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了。比起美国其他大城市 来,芝加哥的建筑算是很新的,这主要是因为本世纪初这个城市遭遇到一起大火, 市区几乎被烧了个精光,而现在市区的主要建筑都是在那以后兴建的。也正因于此,在建筑学界中,有一个所谓的“芝加哥”流派,而sears大厦便是其代表作之一。不过以我的观点,这些建筑都是些方头方脑的大家伙,远不如我在上海外滩所看到的浦东新区建筑那般时髦,漂亮。嘿嘿,也许我是个外行,不懂他们行 内人的审美标准。(这里有请掌门夫人发表一下高见:-) 鼓掌...

    这是一个深秋而阳光明媚的午后,街上的行人很多,有游人,但更多的是脚步匆匆为工作而忙碌的人。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行人身上,仿佛在提醒大家,这是enjoy life的季节,不要如此的行色匆匆。在大街上,最悠闲的莫过于在街 头为行人作表演的流浪艺术家们,他们似乎并不在意路人是否给他们晚餐的“铜板”,而只是陶醉于自己的演奏。这些流浪艺术家们很大部份是黑人,他们演奏的也多是黑人音乐及Jazz。芝加哥是Jazz乐的发祥地,产生过多位Blues 及Jazz乐大师,而每年一度在这里举行的Jazz音乐节,则是音乐家们及Fan们的 一次盛会。或许在这些落魄街头的艺术家当中,会出现一位明日的大师呢。漫步在芝城,那不时从街头传来的激昂却精确的传自非洲的鼓点;那偶尔从路边酒吧飘出的带点忧伤的Blues;那不时划过眼前的各种博物馆;以及那贴 在橱窗里的,享誉全球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海报,似乎在不停地提醒我这个异乡人:这,是一个艺术之都。

--待续--